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消息,4月8日,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約談廣州、合肥、寧波、東莞、南通5個城市政府負責同志,要求切實提高政治站位,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,充分認識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性,牢牢把握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定位,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,切實扛起城市主體責任,確保實現穩地價、穩房價、穩預期目標。
倪虹指出,近期廣州、合肥、東莞等城市落實主體責任,針對市場升溫問題出臺了調控措施,對穩定市場起到了一定作用,要加強實施效果評估,及時完善相關政策,增強調控的針對性、實效性。城市政府要增強工作的積極性、主動性,緊盯新情況新問題,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,精準調控,堅決遏制投機炒房,引導好預期,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。要完善人口、土地與住房聯動機制,加強與人口落戶、義務教育等相關政策的統籌協調,強化二手房交易管理,提高房地產市場調控的系統性、整體性、協同性。有關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要切實發揮監督和指導作用,及時報告全省房地產市場情況和工作。
倪虹強調,落實國家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,抓緊編制“十四五”住房發展規劃,改善住房供應結構。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要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,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,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,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,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,加大金融支持力度,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、青年人等群體解決住房困難。
5個城市表示,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認真落實城市主體責任,密切監測市場變化,對苗頭性、傾向性問題果斷出手,確保實現穩地價、穩房價、穩預期目標。
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將東莞、南通市列入房地產市場監測重點城市名單。
直擊成都樓市,成都專業的房地產新媒體平臺
為購房者投資置業提供服務和決策參考
98年房改后,我國房地產行業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“騰飛”:全國600多個城市房價不僅輪動“飆漲”,而且這一漲就是二十多年。
雖然中間有過短暫停歇,但從數據上看,每一次的暫停和下跌都被后面的更大幅度的上漲所覆蓋了。
尤其是很多重點一二線城市,一直都處于需求旺盛時期,房價上漲的壓力從未停止。
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,過去20年全國平均房價上漲了近5倍,由不足2000元/平,漲到了連一些縣級城市房價都妥妥“過萬”的水平了。
更不用說,現在隨隨便便一個二三線城市,購買一套房子至少都需要準備近百萬購房首付款了。
更可氣的是,伴隨著房地產的不斷發展,投資買房早已成為億萬國人最熱衷的一項“一本萬利”的賺錢生意。
“只要有錢就買房”更是被奉為神一般的投資經典。房地產的投資屬性肆無忌憚地凌駕于居住屬性之上,房子儼然成為了數以萬計有錢人的“最佳造富”工具。
我們不止一次說過,房地產是民生居住產業,向前發展無可厚非,但是發展也要講求實效、健康。
諸如過去這些年那樣為了拉動經濟發展不惜犧牲一代人的幸福,為了去庫存不惜創新出“棚改貨幣化補償安置”政策來拉動房價上漲,這樣的發展雖然達成了數據上的華麗目的,但本質上并不是億萬國人希望看到的結局。
因為發展是建立在絕大多數剛需利益被侵占的基礎之上的,擠壓消費、擠壓實體后的“得不償失”式發展更是顯而易見的。
不過好在國家看到了問題所在,而且這一次也沒有手軟。
本輪調控始于2016年10月。
截止到今天,“房住不炒”調控已經開展了4年半有余,這期間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累計調控次數高達2000余次。
從全國的樓市發展趨勢來看,調控確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,不僅房價“暴漲”、“過快上漲”的局面已經徹底控制住了,最主要的是,整個房地產市場的預期也已經徹底扭轉了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在國家重拳調控下,過去兩三年里,有不少城市房價都已經被“降服”了!
全國重點70個大中城市中,有21個房價跌回了2年前,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,與2017年房價最高點時相比,濟南、鄭州、石家莊、青島、天津、廊坊等城市的房價跌幅均超過了10%。
不僅如此,環四大一線城市群衛星城市,更出現過房價“攔腰下跌”的罕見情況。
翹首以盼踟躕不前的無房者,2021年又將何去何從?購房者又該如何做出選擇呢
對于高房價董明珠一直都是持“抨擊”態度:高房價讓很多人員不能專心工作,他們整天都在考慮如何買房,如何還房貸。工作很難做好,對企業對社會何談有所貢獻。
對于未來的房價走勢,其實董明珠早就做過預測。
她曾直言不諱表示,“房價上漲已經失去支撐了。”她告誡年輕人沒有必要急于買房,尤其是剛畢業就背負巨額房貸購房是非常愚蠢的。
工作還沒落實,自己的人生興趣還沒找準,就開始學著投機取巧,這是年輕人最忌諱的。
董明珠的話無疑戳中了要害。
在我們看來,當前的房地產市場環境,無疑被董明珠說中了——董明珠一語成讖,2021年樓市迎來三大巨變:房價上漲已經失去支撐了。
第一大巨變:樓市正步入“供大于求”局面,整體房價跌勢已定
2020年4月份,央行發布的報告顯示,我國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高達96%,與此同時我國戶均擁有住房1.5套,其中擁有2套房占比3成。
這說明,截止到2020年中,其實我國城鎮地區已經不缺房了。
再看空置房數據,我們更能坐實這一說法。
地產大佬潘石屹說,人均居住面積高達40平,房地產市值高達65萬億美元,是歐盟、美、日的總和,而且有些地區空置率高達30%以上。
一線城市的空置率也不低于20%。
無獨有偶,西南財經大學于2018年發布的《2017中國城鎮住房空置分析》顯示,中國家庭住房自有率超八成,城鎮地區住房空置率21.4%,二三線城市空置情況更嚴峻,其中蘊藏的風險不容忽視。
與此同時,我國每年的商品房新增銷售面積仍然在以10%以上的速度在增加。
截止到2020年底,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已經達到4.98億平,再次創歷史記錄。
綜上所述,我國其實從2020年就已經步入“供大于求”局面。
尤其是新建商品房,存銷比高于12個月的城市占比68%,其中不乏三四線城市存銷比高達20個月的情況。
更不要說,我國目前存在的空置住房這一項就足以解決2億人的居住。
2021年樓市處于整體“供大于求”的局面下。
第二大巨變:秋后算賬:嚴查嚴打違規炒房,金融收緊趨勢下,錢很難流進房地產
最近一段時間,全國各地都在緊鑼密鼓開展違規放貸整治,我們稱之為秋后算賬。
尤其以深圳、廣州最為引人注目。當然,據我們了解的消息,成都目前也在嚴查!
為何?
歸根結底是,尤其是深圳、廣州的房價在去年底至今年初最為活躍。
特別是深圳,雖然7月份“史上最嚴調控”政令出臺后,熱點區域有所降溫,但是10月后,市場又開始有所異動,媒體更報道局部地區甚至出現了“萬人搶房”和“抱團哄抬房價”的火爆新聞。
所以3月初,國家明令對今年初樓市火熱的城市一律采取金融收緊政策,其中重點強調要開展“違規放貸的從嚴徹查”,經營貸首當其沖。
為何國家在今年再次對金融進行收緊管控,這一切都有跡可循。
今年初央行公開提到過,“防風險仍然是房地產的重中之重”。
從去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,半年多時間,國家已經開展了三大項房地產金融大收緊動作,這意味著未來錢很難再流進房地產,尤其是國家三令五申引導流向小微和實體的錢,更堅決不能流向樓市。
“涉房金融風險不斷加大”,這是過去半年多國家層面說得最多的話。
具體措施就是在去年下半年采取了房地產金融政策收緊,需求端給房企融資設置了“三道紅線”。倒逼房地產行業降負債去杠桿。
半年過去了,雖然少數房企在積極應對,或降價促銷,或裁員節流,或放慢擴張腳步。
但我們多次提過,當前壓在開發商身上的擔子不止融資這一個,除外還有巨額待償還債務,平安證券統計數據顯示,今年全年僅百強房企要償還的債務總額就高達萬億。
眾所周知,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行業,如果銀行對開發商融資開始層層加碼,且各大城市又嚴格執行加杠桿投資炒作,再加上現在各熱點城市又陸續開展“嚴查嚴打違規放貸”情況,一旦查處就要求短期內全部償還銀行貸款。
這種種因素疊加起來,尤其是嚴重依賴房地產的城市,一旦開始動真格嚴查嚴打,意味著支撐房價上漲的“資金”這條腿可能真的要斷了。
第三大巨變:棚改退場,舊改接棒,樓市更易于穩定
“棚改”要全面結束其實早就有跡可循:
其一、2020年初,國家方面就宣布了,2020年是棚改的“終結之年”,言外之意2020年是棚改逐漸退場的尾年;
其二、住建部副部長黃艷多次公開強調,未來舊城改造,不再“大拆大建”、“一拆了之”。而是全面推進更人性化的“原地改造”。
“舊改”接棒“棚改”,為什么說對樓市穩定更有利?
對二者進行準確區分,我們便可以一探究竟:棚改本質上是在消滅供給(拆了房子),增加需求(拆了房子要買房,尤其貨幣化補償的模式下,被拆遷戶只能拿著補償款到市場上去購買商品房),龐大的需求被人為制造出來,這有利于開發商去庫存,更直接拉動了房價的上漲;
舊改則不同,舊改是增加供給,抑制需求,而且完全以絕大多數居民意愿為主的原地改造完畢后,實際上有利于老城區經濟活力提升,可謂一箭雙雕。
既能實現老舊小區居民的改造意愿,也能順應國家“房住不炒”精神,有利于穩定房價。
綜合2021年樓市迎來的三大巨變,不難發現董明珠關于房價的預言真的一語成讖了!
當前階段,不管是供求局面,還是國家金融收緊的意志,亦或是舊改接棒棚改,都顯示了房價大幅度上漲已經失去支撐了。
房價大幅度上漲失去支撐,總體而言,房價的走勢也基本明確了。
至少2021年,我們可以肯定房價會更逐漸趨于穩定,既無大漲的支撐,也無大跌的動力。
尤其是一二線具有明顯的人口增量、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的城市,房價在強調控壓制下,橫盤震蕩的概率很大。
在房價走勢趨穩的背景下,事實上今年到底該不該買房也明確了。
對于普通的剛需購房者,仍然是那句話,一定要按需行動:有需求就買,沒需求就踏實掙錢。
有人可能覺得,這和文章前述的表達自相矛盾,其實不然,我們定義的“剛需”是不買房就沒地方住的人,這類人更關注的是房子本身,而不是基于房價走勢而決定行動;
對于有閑錢的投資者,我們的建議也很明確,對于有人口、資源、區位等優勢的城市,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。
當然,前提還是得看對方城市是否限購,我們不建議去鉆法律的空子。如果沒有當地城市的購房資格,建議只在目前還沒限購,但發展后勁十足的城市里選優勢明顯的房子。
雖然短期內,房價無大幅度上漲可能,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,未來真正有潛力的是極少數這類城市,不管國家如何均衡發展,人始終都會往大城市涌進,而有人的地方就意味著有需求,有需求就會繼續推高房價。
尤其是超大、特大城市的核心區域,房產投資仍然有利可賺,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。
只是普通人需要認清形勢的是,未來大城市投資的門檻和技術要求都很高,投資房產賺錢可能也只是塔尖不到1%的人的游戲罷了。